近年來,新泰市錨定“工業經濟”頭號工程,以“三心”戰略(經濟中心、工業核心、項目重心)為引領,將標準化、定制化廠房建設作為關鍵抓手,破解土地、資金、效率難題,精準延鏈布局,優化園區生態,成功構建多點支撐的特色產業集聚新格局。今年1-5月,全市固定資產投資、規上工業增加值均增長8%,新簽約億元項目55個,39個省市縣重點項目竣工,發展動能澎湃。
“標準化廠房”破解三大難題,打造強韌產業載體
走進新泰市激光數智科創園,上海黑域激光的生產線一派繁忙。“一期租賃8號車間已投產,年產能1000臺激光裝備,產值6000萬!”項目負責人季偉指著運轉的設備介紹,“拎包入住的園區服務,是我們落戶的關鍵。”他腳下的這片熱土,是新泰市經濟開發區投資建設的21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已吸引15家激光上下游企業集聚,一個初具規模的激光制造產業體系在此成型。
“誰來建?地從哪來?錢從哪來?”新泰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陳濤坦言,標準化廠房建設之初,面臨著三大核心挑戰。為此,當地明確由惠泰集團等市屬國企作為建設運營主體,統一規劃、設計、建設廠房,并配套完善水電路氣暖及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確保“巢”的質量。為盤活土地存量,一方面國企直接征收土地(惠泰集團累計征1570畝);另一方面,大力盤活存量閑置低效用地,推進村莊搬遷,新增建設用地2170畝,為廠房落地騰挪空間。同時當地積極申請農發行貸款、政府專項債、綠色金融工具等政策性資金,累計投入25億元,保障廠房建設“彈藥充足”。
“新建廠房均在2層以上,承重達500-1000公斤/平方米,容積率從0.8躍升至1.8,實現‘平方變立方’,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大幅提升。”陳濤表示,標準化廠房的建設實現了多贏,對于企業來說,通過租賃、代建、先租后買等靈活方式,企業大幅減輕初期投入壓力,得以“騰出資金上設備、擴規模”,項目落地提速。對于國企而言,也是實力躍升的重要途徑,比如惠泰集團等承建主體通過實施工程,資產規模擴大、現金流活躍、盈利能力增強,3家國企均獲評AA+主體信用評級,實現良性循環。同時,
“鏈式集聚”構建產業生態,園區即是產業鏈
走進新泰市經濟開發區的興泰超高清工廠,現代化的MINI-LED顯示屏生產線高效運轉。生產經理吳富振介紹:“這里滿產月產能可達800+KK LED燈珠,年產能超10000KK,預計年產值過億元。”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兩年前,這里還是因經營不善而閑置的山東晶泰星光電公司廠區。
這一華麗轉身,源于新泰市建立的入園企業動態管理和低效企業退出機制。當地瞄準產業鏈關鍵環節,成功引進浪潮智能終端項目,盤活原晶泰星資源,成立興泰超高清產業公司。“興泰項目補齊了浪潮LED顯示產業鏈短板,在國內率先實現了從外延芯片、燈珠封裝到顯示終端的閉環。”吳富振強調。項目落地后,僅半年時間,改造升級的廠房便實現營收1.35億元,并重新吸納了150名原企業職工就業。
興泰超高清是新泰市資產盤活構建鏈式集聚的生動例證。當地以標準化廠房為堅實依托,精準施策,鏈式招引,著力打造“上下游就在上下樓、產業園就是產業鏈”的緊密生態圈。
激光數智科創園就是上下游就在上下樓的成功縮影。新泰針對數字經濟等輕資產、重配套的“專精特新”企業,推行長期租賃、先租后買模式。立為激光落戶激光數智科創園后,如同“頭雁”引航,帶動光惠、峰泰、鐳胤等一批上下游企業“群雁”緊隨,推動激光產業“無中生有”、迅速壯大,預計今年產值將達15億元。目前,已有70余家類似企業通過此模式落地。
“我們已投資4.41億元,為魯抗賽特、博納空調等12個項目代建廠房22萬平方米。”據惠泰集團董事長李偉芳表示,對重點項目、重點企業,由國企“量身代建”廠房,約定適時回購。當前,正為眾客產業園代建14.4萬平方米廠房,目標助力其3年內實現“稅收過億、就業過萬、產值超百億”的“三個一”跨越。
新泰市還圍繞鏈主企業規劃專業園區,吸附配套,打造“搬不走”的產業集群。輸變電裝備園以特變魯纜為核心,儲備用地1392畝,已落地群業電纜等7家配套企業,特變魯纜今年營收將破百億。圍繞山能電力2×60萬千瓦級煤電項目的“熱汽水渣灰碳”等副產品,規劃建設新泰熱電綠色低碳產業協同示范園,確立了合成生物、高端農業等“1+4+N”的產業布局,策劃對接微康益生菌等產業項目15個,變廢為寶,打造循環經濟新高地。
“四維服務”護航園區成長,鑄就“新泰效率”
完善的“生態圈”是產業茁壯成長的保障,新泰在服務保障上做足文章。為此,當地成立11個駐外招商小組,明確各自服務的重點園區,協同產業專班、鄉鎮街道、經濟部門及在外鄉賢,形成招商合力。廠房資源成為推介利器,今年已有24個新招引項目開工建設。
為加快金融“組合發力”步伐,新泰創新“國企+基金”、“廠房+股權”模式。率先與青島中晟基金合作設立5億元泰晟產投基金,撬動其他6支基金共同發力,已投資電子級新材料產業園、立芯科技、光惠激光等18個項目。同時,將啟迪之星、中關村信息谷、山東大學工研院等高端創新平臺劃歸惠泰集團管理,實行“對賭”等市場化機制,打造科創合作2.0版。啟迪之星在激光科創園設立產業賦能中心,成為全國唯一縣級“孵化-加速-量產”全鏈條基地,實現創新成果高效轉化。
包保“全程加速”的精彩更是打動人心。“我們成立11個重點園區建設指揮部,落實縣級領導包保、產業專班牽頭機制。推行‘標準化審批+定制化服務’,創造了‘浪潮項目7個月簽約到投產’、‘興泰硅材14個月奠基到量產’的‘新泰速度’標桿,成為營商環境的最佳注腳。”新泰市人大常務副主任亓桂峰表示。
從破解“錢地人”難題筑巢,到精準施策引鳳成群,再到“定向招引、金融支持、平臺支撐、包保服務”的四維服務優化生態,新泰市以標準化廠房為支點,成功撬動了多點支撐的特色產業集聚格局。一個個現代化的產業園區,如同一片片生機勃勃的“產業森林”,正成為驅動新泰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其“國企主導建載體、鏈式思維聚產業、精準服務優生態”的創新路徑,為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新泰樣本”。
(大眾新聞記者 劉濤 通訊員 趙潔 劉光好)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