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激光器工作于太赫茲頻段(30μm至3mm),覆蓋6G通信頻率,有望推動未來高速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上。
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物理與數學科學學院的Wang Qijie教授(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的Cui Jieyuan博士。
激光器的光損耗問題
超緊湊激光器在小型設備、光計算、數據中心、高速通信、醫學成像及先進傳感器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然而,光損耗問題嚴重限制了微型激光器的性能,主要表現為:
激光腔側向泄漏:激光腔用于約束和放大光束,但部分光會從側面逃逸。
輻射損耗:光子晶體結構中的光輻射導致能量損失。
散射損耗:光子晶體的制造缺陷導致光散射,降低效率。
在超緊湊激光器中,這些損耗效應尤為顯著,甚至可能導致激光器無法輸出足夠強度的光以供實際應用。
三維抑制光泄漏的創新方案
為解決這一難題,南大團隊結合平帶(flat bands)和多束縛態連續區(multi-BIC)兩大物理機制:
平帶結構:光子晶體中特定能帶的光波群速度趨近于零,使光能量無法逃逸激光腔。
多BIC機制:通過光波干涉抵消逃逸分量(類似降噪耳機原理),實現三維空間的光束縛。
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新型激光腔結構,在兩層金膜夾持的半導體光子晶體中,構建雛菊形微孔周期性陣列(見圖1)。該設計可同步抑制泄漏、散射和輻射損耗,團隊稱其為“三維光泄漏抑制的終極解決方案”。
左圖:激光腔芯片;中圖:雛菊形氣孔陣列有效降低光損耗;右圖:微孔結構顯微圖
技術優勢與應用前景
該激光器還具有光束發散角極小的特點,適用于精密光學領域。通過調整氣孔尺寸和光子晶體晶格常數,該設計還可拓展至近紅外及可見光波段。
Wang Qijie教授(南洋理工大學電機與電子工程學院/數理學院,研究負責人)表示:“基于團隊在光子能帶工程領域15年的積累,我們意識到平帶與BIC的結合能高效捕獲光子。這項突破克服了現有微型激光器的缺陷,為可穿戴設備、光計算等應用開辟了新道路。”
Cui Jieyuan博士(論文第一作者,南洋理工大學電機與電子工程學院)指出:“我們的激光器解決了微型激光器的關鍵瓶頸,未來可廣泛應用于下一代通信和計算技術。”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光子學專家Bo Zhen副教授(未參與研究)評價:“這項創新是拓撲光子學領域的重大突破,為集成光子系統提供了緊湊、穩定且可擴展的新型光源。”
目前,研究團隊正致力于提升激光功率并推進光電器件集成,同時已提交技術專利,并尋求產業合作以推動商業化進程。
相關鏈接:https://dx.doi.org/10.1038/s41566-025-01665-6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