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注明出處。
軌道交通新聞
蘇波: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為主線
星之球科技 來源:先進制造2015-05-20
我要評論(0 )
3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出席會議,詳細介紹了《中國制造2025》有關情
3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出席會議,詳細介紹了《中國制造2025》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蘇波表示,《中國制造2025》的總體思路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需求為目標,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層次人才體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出席此次會議的還有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司長綦成元。
為什么要制定《中國制造2025》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3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制造2025》,近期將正式印發。蘇波指出,制造業是我國市場化程度很高的領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對國民經濟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契、強國之基。對于為什么要制定《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主要基于三點考慮。一是應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所需。最近這幾年,對新一輪產業革命議論很多,各國都相繼采取了很多措施來推進。中國政府在推進制造業的發展方面也需要一個應對的藍圖。二是金融危機后各國對制造業的發展都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比如說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取得實質性進展,新興發展中國家的產業調整步伐也在加快,中國作為第一制造大國,也需要有應對的措施來提升自身產業的競爭力。三是經過60多年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制造業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在許多非常重要的領域已經具有了全球競爭力。
2014年,由工信部牽頭,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質檢總局、工程院等20多個國務院有關部門,組織50多名院士、100多位專家來編制《中國制造2025》規劃,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頂層設計,提出了制造強國建設三個十年“三步走”的戰略。在新中國成立100周年的時候,中國要成為制造強國。第一個十年要進入世界強國之列;第二個十年,要進入世界強國的中位;第三個十年,要進入世界強國的領先地位。
《中國制造2025》重點對第一個十年的目標、任務進行了具體部署,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當然也描繪了未來兩個十年一直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候,我們要建成制造強國的宏偉目標。這是第一次從國家戰略層面描繪了建設制造強國的宏偉藍圖,對順應新常態,對當前的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體現了戰略所需和當前所需。
蘇波指出,實現《中國制造2025》制定的目標,落實各項任務和政策措施,需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來推進。工信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務實地推動制造強國建設,這里面包括成立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要制定“1+X”的實施方案和規劃體系。
《中國制造2025》的創新性何在
與以往國家制定的許多產業發展方面的規劃和戰略相比,蘇波強調,《中國制造2025》不是一個一般性的行業發展規劃,它是著眼于整個國際國內的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變革的大趨勢所制定的一個長期的戰略性規劃,它不僅僅要推動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健康穩定發展,還要在應對新技術革命當中實現高端化的跨越發展。所以,出于這樣一個總體的方向,不是把它作為一個常規性的行業規劃,比如說“十三五”、“十四五”這樣一個規劃來看待,而是起了《中國制造2025》,類似于德國工業4.0這樣技術性的名稱,就是要體現與以往規劃的不同點,這個不同點就體現在它的戰略性、長期性,以及對新技術革命的應對措施。
對于《中國制造2025》的創新性,蘇波指出,第一個非常突出的就是,通篇貫穿了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內容,不論是在指導思想、我們的任務,還是在發展的重點領域,以及一些產業發展的技術路線的藍皮書,都突出了中國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中,要充分體現新技術革命的影響,要與世界同步。通過這個規劃,不是一般性的按部就班地成長,而是要實現從工業2.0、3.0到4.0跨越式的發展,這是這個規劃跟傳統的規劃的性質、內容以及它所包含的任務的不同點。
第二點就是更加突出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通篇我們始終把創新作為核心競爭力,因為中國制造業的產能已經很大,220多種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有些產品的產量已經達到全球生產能力的50%、60%以上。所以,產能的擴張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創新、創新再創新,縮短在高端領域與國際的差距。
第三點就是在整個規劃的內容和實施上采取了一個重點突破的戰略,因為中國制造業的體量已經很大,縮短和國外的差距,建設強國,著力點在哪兒?之前已公布的十大領域都是高端領域的發展,比如說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及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等。這十大領域當中也有傳統產業,比如說電力設備,目前無論是百萬千瓦的核電、百萬千瓦的超超臨界的火電、百萬千瓦的大水電,還是特高壓輸變電,我們都具有較大的優勢。但是我們在高端的核心部件和技術研發方面,還要繼續攻關和提高。
戰略規劃如何落實
對于規劃最后怎么落實、怎么推動,蘇波提出要從五個方面來解決核心的問題:一是要實施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建設一批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在現有的研究院所、大學和企業的基礎上,以產業聯盟的形式來承擔制造業強國建設的核心任務,然后市場化地組建,階段性地形成成果。二是大力推進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也是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主攻方向,通過智能制造帶動各個產業的數字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三是工業強基工程。中國制造業落后,很大的一個問題是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比較落后,這方面我們要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四是綠色發展工程。工業占我國整個能源消耗的73%,在節能減排降耗、提高資源利用率方面有巨大的潛力和空間,所以要實施綠色發展工程。五是高端裝備創新的一些工程。除了已經在做的“核高基”、互聯網、數控機床、大飛機等專項,還要推進一些新的專項啟動,以提高整個裝備制造業的水平。
另外,還實施了一個高端領域技術路線圖的綠皮書。李克強總理很贊賞這個綠皮書。這個綠皮書不是政府給企業或者市場去畫一個指令性的框框,而是通過100多位專家研究以后,對中國的裝備在未來要實現由大變強、實現高端引領,在哪些技術上要有突破,給市場提出了一個方向,不是要指令企業去做什么。這些技術方向,是實現強國建設必須達到的基礎的技術目標,這個目標李克強總理要求動態管理,兩年一修訂,不斷深化。
與德國工業4.0相比有何異同
蘇波還對比了《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這兩個規劃的異同點。他表示,相同點就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基于物聯網的數據革命與能源、醫療、制造、交通、農業、媒體等相結合,會產生新的產品、新的業態、新的模式和新的技術,會產生巨大的產業影響力。比如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機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這一變革的趨勢和核心就是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在這一點上,《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都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針對制造業發展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戰略舉措。
而差異化在于以下幾點:德國制造業具有強大的技術基礎,所以它直接實施工業4.0,在兩化融合、信息化推動“互聯網+”等方面具有優勢,而且產業技術比較好。中國是在工業2.0、3.0和4.0同時推動的情況下,要實現我們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還要實現在高端領域的跨越式發展,任務就比德國實現工業4.0更加復雜、更加艱巨,但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最重要的目標是一樣的,所以雙方有巨大的合作空間。
《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不完全等同于德國工業4.0。德國工業4.0就是瞄準新一輪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中國制造2025》自始至終貫穿著應對新科技革命、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思想理念和措施,但是它不是專門為應對新一輪革命制定的一個規劃,它還要顧及規模龐大的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還要顧及整個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所以在未來的《中國制造2025》“1+X”的規劃體系里,將專門制定一個跟德國工業4.0相類似的落實《中國制造2025》總體理念和原則的一個規劃,比如說智能制造的規劃,或者兩化融合的規劃,這個規劃是跟德國工業4.0完全一樣的。還有推進方式上,我們要從工業2.0、3.0向4.0推進,任務更加艱巨,但是最終會形成雙方在工業4.0上的會合。
蘇波透露,馬凱副總理最近到德國訪問的時候,跟德國政府達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意向,就是中德兩國政府在加強工業4.0領域合作方面已經形成了六點共識:一是建立合作機制,在中德兩國政府間要建立工業4.0的對話機制,落實中德合作行動綱領。二是聯合開展基礎性、前瞻性的研究。三是工業4.0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標準的制定,會合作制定一些新的標準。四是加強工業設計領域的合作。五是加強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的合作。六是大力開展人才交流方面的培訓和合作。中德在《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方面的合作是雙贏的,會取得很好的成果。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0 條相關評論



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服務與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