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汽車產銷量的不斷膨脹,其所面臨的后續“回收與再制造”問題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關注,相繼出臺了各項政策進行扶持。
2008年,國家發改委開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試點工作,并選定首批14家再制造企業為試點單位;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對再制造產業進行詳細闡述,并批準28家再制造企業為試點單位;2010年,我國將包括汽車零部件在內的再制造行業列為國家“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2013年,《再制造產品“以舊換再”試點實施方案》發布,汽車發動機、變速箱等再制造產品為試點,對符合“以舊換再”推廣條件的再制造產品,中央財政按照其推廣置換價格(再制造產品銷售價格扣除舊件回收價格)的一定比例對再制造產品購買者給予一次性補貼,原則上不超過5年。
政策的利好為中國再制造產業的發展鋪平了道路,然而對于消費者來說,能否接受則是產業發展的一大癥結。據調查,針對消費者購買汽車領域的再制造產品顧慮,48%的人表示擔心質量,32%的人表示比較在意價格,而16%的人則擔心服務的問題。
對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零部件再制造分會秘書長謝建軍表示,目前我國的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企業主要為配套企業及配套授權的再制造企業,再制造的流程、工藝及檢測及銷售資質都有嚴格的標準,消費者不必過多的擔心。在歐洲人們將使用再制造產品作為一種社會責任,在中國,我們同樣需要這樣的觀念根植于消費者中。
除消費者對再制造產品認知度低外,目前阻礙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發展的還有另外兩個短板:一是汽車及零部件回收率低,二是“汽車零部件再制造”還未納入稅收范圍,部分優惠政策暫時還享受不到。目前,我國報廢汽車流失嚴重,廢汽車每年實際回收量僅為汽車保有量的0.5%-1%,遠低于發達國家5%-7%的水平。大量應該報廢的汽車被轉賣到邊遠地區,對正規回收拆解企業造成了巨大沖擊,并造成了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此外,企業目前要進入試點單位審核比較困難。
阻礙再制造發展的問題遠遠不止這些,目前相關人士正在積極籌措推動其進程。中國汽車行業協會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分會近年來不斷加大對國外的考察交流,以彌補再制造發展初期的經驗不足。此外,第三屆再制造國際博覽會將于12月4-5日在上海隆重召開,預計將有超過2000名來自亞太、北美、歐洲及中東地區的全球買家共同參與,這些都將會推動再制造行業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