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如何將實驗室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市場上實實在在的產品,一直是擺在眾多高校面前的一道難題。
2001年,國家教育部、科技部借鑒國外大學科技園成功經驗,批準了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等22個科技園為首批國家大學科技園試點建設單位。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已經探索出一套成熟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截至2012年底,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入園企業123家,累計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產品602個,獲得國家專利522項,實現銷售收入393.08億元,稅收19.8億元。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間,就轉化科研成果177項,成為名副其實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地。
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四級跳”模式促成果轉化
6月13日,在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的裝配車間里,十幾名技術工人正在對他們生產的雙盤水松紙激光打孔機進行最后調試。“這是我們的專利產品,可以對香煙的過濾嘴用紙進行快速打孔,效率是普通設備的8倍。”公司技術總監盧飛星告訴記者,國內已經有超過60%的煙草企業購買他們這款產品。“我們公司最初是掛靠在華中科技大學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那時還只是一個作坊式的加工車間。”盧飛星介紹,2002年,華工激光搬進了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也是從這時候開始,公司才一步步發展壯大起來。“園區70%以上的企業都與華中科技大學有著緊密聯系。”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常學武表示,園區利用高校技術人才優勢進行平臺創新建設,架起高校和市場間的橋梁。
作為科技部、教育部批準的首批22家國家大學科技園試點單位之一,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把園區劃分為孵化區、加速區及產業化區,為不同成長階段企業的不同需求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服務,提高企業成長的效率。“主要體現在圍繞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園區探索實行了‘四級跳’模式。”常學武介紹。
據介紹,第一級跳,在校內構建產品研發平臺,形成市場需求和產品開發的對接,提供有產業化前景的創新成果,孕育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種子”。第二級跳,在學校周邊建立科技企業的孵化基地,提供企業孵化環境,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推進科技企業快速成長。第三級跳,在科技園內建立產業園區,采取資產重組、引資擴股的辦法,形成大規模的高新技術企業群。第四級跳,通過股權轉讓及資源優化,有計劃地將企業的股權轉讓給更有利于企業發展的股東;同時實現學校資本的戰略性退出,用于支持新一輪的產品研發和企業孵化,形成新的高新技術企業。通過“四級跳”培養模式,很多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壯大。
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功闖入中高端數控市場。武漢天喻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國家企業信息化(CAD)應用支撐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的智能IC卡系列產品進入通信、社保、稅控等重要業務領域……
今年初,華中科技大學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意見》,鼓勵師生在完成規定的教學、科研等工作任務的前提下兼職創業,并將科技成果轉化納入對院系工作的考核。“我們相信科技園將來會轉化更多的科技成果,培育更多的教授級企業家和學生老板。”常學武說。
共享研發平臺集納創新力量
“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連續光纖激光器,最大功率可以達到1萬瓦,在全世界只有兩家公司能夠生產。”6月13日,武漢銳科光纖激光器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應用工藝室里,公司副總經理盧坤忠博士指著展臺上的一款產品介紹說,研發這一產品,得益于科技園研發平臺的有力支撐。
“對初創的科技型企業而言,由于受資金等原因限制,很難建立自己的研發平臺。”對于這家“海歸”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盧坤忠表示,“園區擁有光電子行業的國家級研發平臺和完整的產業鏈條,是我們回國創業的最佳選擇地。”
由此,科技園和學校的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成了銳科公司研發新產品的實驗室。而園區內完整的光電子產業鏈條,讓他們可以直接與上下游企業合作,加快新產品的產業化。據了解,銳科公司先后研發出10-100瓦脈沖光纖激光器和50-4000瓦連續光纖激光器兩大系列產品,填補了我國在光纖激光器領域的空白。
不靠樓宇,靠整合大學內各學科資源和研發平臺來吸引企業,是大學科技園的特色。
據了解,華中科技大學目前有國家、省部級科研平臺85個,其中國家實驗室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全部面向園區企業開放。此外,科技園區還擁有7個校企共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個省級測試中心。僅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間,就為54家企業提供服務376次,為中小企業解決生產研發問題350次,促進43家企業技術創新,產生專利58項。優越的研發平臺、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讓科技園吸引了眾多產業領軍人才。被譽為“中國固體紫外激光器第一人”的徐進林博士,就是由園區企業華工激光從國外引進的。他2009年入選國家“千人計劃”,成為國家重點支持的行業領軍人物。目前,園區有國家“千人計劃”8人。#p#分頁標題#e#
除了提供公共技術研發平臺,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還結合科技型企業需求特點,打造了“9+1”模式,即“九家單位同時服務于一家企業”。九家單位涉及會計、稅務、法律、風投、證券公司等各個方面。通過服務外包,讓企業把主要精力放在產品的研發與市場的開拓上,重點進行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截至2012年底,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入園企業123家,其中上市公司6家,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93.08億元,稅收19.8億元。園區企業60%以上以光電子產業為主,形成國內最大的光電子產業集群。“美國斯坦福大學建成了世界矚目的‘硅谷’,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中國的‘光谷’。”常學武對此信心滿滿。
構建基金體系鼓勵學生創業
“我們的項目已經在同濟醫學院演示過,得到了專家的認可。我們計劃成立自己的公司,把產品推向市場。”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2010級博士生何龍軍告訴記者,在該校研究生創新創業基地第11批項目立項中,他們團隊研發的“面向移動終端的醫學影像瀏覽系統”項目通過考核,獲得5萬元創業基金。
何龍軍表示,3年前他們獲得研究生創新基金的資助,讓項目得以起步。現在創業基金的再次投入,不僅是對項目本身的持續資助,更讓他堅定了創業的決心。
白手起家,對于創業大學生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人雖然曾經有過自主創業的想法最終卻沒有實踐,根源在于沒有啟動資金。華中科技大學創新大學生創業培養模式,在“創新團隊-創業團隊-創業公司”三個環節中,分別設立研究生創新基金、創業基金和天使投資基金,對學生創業每個環節都提供無償資金支持或風險投資,解決他們的創業資金短缺之憂。不足50平方米的辦公場地,20多臺電腦,十幾名員工。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公司,研發的一款名叫padgram的圖片類應用軟件,在appstore(蘋果公司應用軟件商店)里創造了上線10個月下載300萬、月度活躍用戶100萬的奇跡。這家由華中科技大學4名畢業生創辦的武漢悅然心動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在成立之初就通過學校介紹得到了深圳市德迅投資有限公司100萬元的風險投資。公司首席執行官顏慶華介紹,他們今年計劃再開發6款應用軟件,下載目標是2000萬。
此外,學校還“穿針引線”,在研究生創業公司與政府部門、校友企業之間,搭建交流與溝通的平臺。2012年10月,在校友大講壇之投融資論壇上,軟件學院2009級碩士生王欣欣就憑借其自主研發的“宣講會查詢系統”,獲得校友龔虹嘉提供的50萬元投資。“研究生更具有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管理處處長吳濤介紹,該校通過創業基金體系,支持鼓勵他們將創新項目進行產業化實踐,創辦高新技術企業。從2001年至今,學校已累計投入676萬元,從400多個研究生創新團隊中選拔培育出了28家高科技創業公司。“這些公司可以進入科技園進行專業孵化,如果順利畢業,還可以獲得其他額度更大的風險投資。”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2012屆博士生曾建華創辦的武漢華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從創新團隊中選拔培育出的一家高新技術企業。曾建華介紹,2009年11月,他以“生物高科技的抗衰老藥妝品”項目申請研究生創新基金,獲得2萬元資助。2011年4月,又獲得5萬元創業基金資助。2011年9月科技園又為他注冊的公司注入30萬元天使投資基金。目前,該公司已經開發10余種產品,年收益100萬元以上。“盡管大學生創業成功率非常低,但學校作為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基地,理應對這種創業精神進行鼓勵,也有責任拿出一部分資金予以支持。”吳濤介紹,PPlive網絡電視軟件、海豚瀏覽器、若比特機器人都是由該校學生研發并成功推向市場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