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科技獎勵大會昨日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段正澄獲突出貢獻獎,獎金100萬元。
段正澄男,1934年生,江蘇鎮江人。1957年畢業于華中工學院機械系,后留校工作至今?,F為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教授、博導。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自1957年留校工作以來,段正澄研發了多臺(套)國際、國內首創的高端自動化裝備,并在湖北省實現了產業化,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銷售產值已超過15億元,為湖北省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
2009年,75歲高齡的段正澄獲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此前,有人鼓勵段正澄參選院士,他卻拒絕了。老人把“院士”的頭銜看得極淡,在他看來,扎扎實實搞科研才是自己興趣所在。“從事科學研究也許十年二十年都不會有什么大的成果,因此絕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選準了目標,就要長期堅持,百折不撓。只有這樣,才能出成果,出大成果。”對于堅持的意義,段正澄有著特別深刻體會,他形象地說:“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來一個脈沖,自己就要震蕩。”
針對我國20世紀八九十年代高檔激光加工裝備基本依賴進口的現狀,1985年,段正澄組建了國內最早的機械科學與激光技術相結合的科研團隊。經過20年的努力,他的團隊突破了國內外激光拼焊板的待焊板邊傳統加工方法,解決了在線激光切割——焊接用一光路復用的難題,發明了激光切-焊組合加工新方法,在神龍汽車等大型骨干企業應用,并出口美國、印度等多個國家。
段正澄院士在學術上也有重大的研究成果,例如:
對激光切割中的焦點位置檢測方法進行了研究分析激光切割加工系統中焦點位置誤差的產生和常用的兩種檢測系統的組成原理及其使用中的優缺點,及切割過程中等離子云對電容傳感器的干擾機理,并提出了兩種有效的解決方法。
對三維激光切割加工中曲面法矢獲取算法的研究結合示教處理過程提出了一種新的法矢二次測量方法,通過算法來提高測得法矢的精度,然后再進行插補處理,這樣可極大地提高所獲取的被加工面法矢的精度,因而較好地保證了激光切割加工的質量。
50余年來,段老培養了6名博士后。與其他科學家比起來,這方面“產量”的確不高。在華中科大機械學院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沒熬個四五年,很難博士畢業。“我比較挑剔,每個博士研究生的論文至少要看3遍。不過關就重新再來!”段院士笑呵呵道,有的弟子因論文過不了,沒少在他面前哭鼻子。他認為,做論文是對自己研究工作的總結,作為研究生,不會總結自己的成果是件遺憾的事。
雖然學術上要求嚴格,段老對后生是發自內心的關愛。昨日頒獎結束,當被問及百萬重獎將用在何處時,老人爽朗一笑:“捐給學校給貧困生當獎學金!”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