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網消息,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4月7日公布了3月份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47.8%,較上月回升0.4個百分點,但連續2個月運行在50%以下。分析認為,中國制造業加快恢復,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明顯回升,是3月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小幅回升的主要因素。從各區域表現看,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逐漸顯現。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均在50%以下。采購經理指數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臨界值,高于50%說明經濟經濟擴張,低于50%說明經濟收縮。
3月份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47.8%
較上月回升0.4個百分點
中國制造業比較優勢長期存在
中國制造業的比較優勢仍長期存在,并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漸加強。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將中國產業鏈撇開或替代。同時,經濟全球化趨勢仍是不可擋、不可逆的。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理事長、院長劉志彪表示,中國制造業的比較優勢仍長期存在,并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漸加強。根據國際機構報告和實地調研,外資并未因為疫情而改變對中國的投資策略。可以斷言,疫情可能導致一些國家引導產業回歸,但最后可能只是少數產業鏈或者部分產業環節的回歸,而不可能是全部產業鏈的整體遷移,因為這不符合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將中國產業鏈撇開或替代。同時,經濟全球化趨勢仍是不可擋、不可逆的。中國接下來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特別是通過進一步改革開放降低營商成本,增大對外資的吸引力。
近日,江浙滬皖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施工圖”公開。劉志彪認為,長三角一體化的“施工圖”在中長期政策方面,有利于加快構建基于全球產業鏈集群的國內價值鏈和沿“一帶一路”的以我為主的全球價值鏈。對此,要加快這一區域的統一市場建設,進一步加強長三角地區與東北經濟圈、中西部地區的國內價值鏈的建設,鼓勵形成更多的國內經濟循環和聯系,適度替代全球價值鏈弱化的負面效應,發揮國內經濟的韌性和超大規模市場的調節作用。
“尤其是要加快全球產業鏈集群在長三角地區的建設。”劉志彪表示,全球產業鏈將在縱向分工上趨于縮短,在橫向分工上趨于區域化集聚,這是必然趨勢。這一趨勢與我國沿海地區地方化的產業集群加入全球價值鏈的傾向高度一致。在這次疫情中,我國企業復工復產受影響最小、最有競爭力的也是這些全球產業鏈集群。為此,要在全國最有條件的長三角地區加快先進制造業世界級集群建設步伐,增強其國際競爭力。
制造業危中尋機應做好五點
國內企業復工復產正有序推進。對本土制造業企業來說,這次疫情不僅是一次挑戰,更是一次機遇。如何在疫情逆勢中及時調整,抓住機遇構建起未來處理突發事件的戰略機制,近日,畢馬威發布的《新冠疫情后制造業的五大戰略思考》從防疫、防災和防突發事件(三防)方面給企業提供了5點具有建設意義的思考。
首先,本次疫情使消費者對于公共空間的衛生防疫關注大幅增長,加大業務和產品組合中的健康元素占比不失為一個順應消費者心理的有效做法。企業管理者應順應趨勢,深入考量自身業務和產品組合可與之結合的方向。比如,交通設備制造商可為交通工具配置防疫監測、應急救助和新風循環增強系統。
其次,面對突發疫情,公共部門的醫療和物資供應往往短期難以滿足需求,有條件的大型企業集團可考慮圍繞主業配置一定比例的醫療和防疫物資供應能力。這不僅可在特殊情況下幫助政府解決醫療防護物資嚴重短缺的困難,還可以提升生產線復工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企業防疫防災能力,在獲取經營收益的同時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形象。例如,部分車企快速調整布局生產口罩就是一個良好的范本。
第三對于消費品行業來說,疫情暴發和其他突發事件并不會直接導致市場需求中斷,一些日用消費品的銷量反而會在短期出現爆發式增長,而渠道供應和配送物流體系卻會受到較大沖擊。直接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快消品和耐用消費品行業企業可進一步加強線上渠道建設,減少對線下渠道的依賴。尤其是對于企業收入占比大的生活必需品、薄利多銷型商品和標準化的產品,有效的線上渠道能大幅減少突發事件對企業造成的生存威脅。
第四本次疫情也提示制造業企業管理者需進一步提升生產體系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生產線自動化和無人化不但順應當今國內人力成本增長的趨勢,而且也有利于提升企業生產系統在突發疫情下的抗沖擊能力。同時,現代制造業分工越來越細,各產業環節密切關聯,牽一發而動全身。企業管理者應進一步考量供應鏈體系的多元化、備份機制和應急預案規劃,以便區域性突發事件再次暴發時,企業供應鏈體系能夠按照預案迅速啟動應急機制,在最短的時間里實現生產恢復和調整,將損失減至最小。
最后,在5G、物聯網、大數據、云技術及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辦公管理的虛擬化和線上化已在許多行業場景實現落地。本次疫情迫使不少企業采取遠程方式實現復工,同時也在考驗企業在線上條件下維持正常運營的制度和流程體系、日常和應急管理,甚至包括企業變革能力。未來企業管理者應進一步考量運營管理的信息化和虛擬化,在提升運營管理效率、降低運營管理成本的同時,加強企業對突發事件的抗沖擊能力。
5G與工業互聯網融合共生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5G的工業場景主要是在制造業,但若真正將5G落地在工業上,需要一個載體,什么樣的載體能夠加速5G的落地,加速5G和工業場景的結合呢?即工業互聯網。此次國家提新基建,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5G和工業互聯網。
2017年的11月份,國務院發了《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這個指導意見影響深遠,包括這幾年大力推的工業互聯網,并且把工業互聯網列入發改委的基礎設施投資,都是因為這個文件提出的目標和要求。
為了落實國家和國務院的政策,工信部起草了一個《工業互聯網發展的行動計劃2018-2020》2018年正式啟動了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各項工作,其中一個是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專項,已經實施了兩期,18年一期,19年一期,國家前后批了將近數十億資金支持工業互聯網的發展。
國家為什么要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北京兩化國際信息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工業互聯網學院院長王凱表示,因為它有重要的意義,第一,德國和美國已經把工業互聯網列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支撐,也就是說沒有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及工業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建設,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基礎就沒有了。就像前幾次的工業革命一樣,第一次是以蒸汽機為主,第二次是電力能源,第三次是半導體,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支撐就是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也是我國新技術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的舉措,因為工業互聯網可以實現人機物的互聯互通,實現全要素、全價值鏈,全產業鏈的聯通,這個聯通可以創造巨大的價值,互聯網把我們的消費領域,把人和銷售的商品連接起來,創造了阿里,把人和娛樂聯系起來,創造了騰訊這種新型的公司和產業機會。互聯網和工業結合就可以創造出新型的高質量發展的制造業。
另外,工業互聯網平臺也是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美國是最早提出工業互聯網的國家,美國的GE公司,2012年開始做工業互聯網。后來德國提出了工業4.0,包括新一輪的數字孿生,AI、大數據、云計算新型技術,都是基于工業互聯網融合過程中不斷服務于制造業。
美國包括德國都在布局,中國也不能落后,中國在這方面落后的話會跟國外的差距越來越大,從中央到地方,全國人民調動起來,要做5G和工業互聯網,就要搶占新一輪的產業制高點。
工業互聯網是新一輪的智能制造的基礎,智能制造原來有好幾代,第一代是的智能制造建立在數字化技術上,實現制造業的自動化,第二代是數字化+網絡化,通過生產線之間的聯通,創造智能制造的很多場景。第三代的智能制造是建立在工業互聯網的平臺上,實現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這是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重要的意義。
5G和工業互聯網怎么融合呢?王凱認為,工業互聯網作為一個平臺是非常重要的,5G作為一個新一代創新技術的演進方向和未來的信息化基礎設施也非常重要,他們兩個結合會產生很多的化學反應,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轉變,原來的智能化是一個智能單元,用了一個機器人,用了一個RGV,用到了增強現實,可能是局部的智能化。
這樣,通過5G的三大場景,萬物互聯,低延時,高帶寬,可以把單個的智能化,自動化的場景聯成一張網,聯成一個系統,可以實現整個企業和整個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的轉變,同時也為5G開辟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從而有力的支撐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