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科學突破都是漫長求索,在短期內,科學家們可以趁此機會處理已獲得的實驗數據,或者完成理論演算。不過,若疫情持續擋住科學裝置的大門,新發現的進程將不可避免受阻。
光源:集火病毒研究
明亮的大型X射線光源猶如一臺“超級X光機”,能拍清楚微觀世界的精細結構,在生命科學、化學材料、微電子等領域都肩負重任,平常時候往往也機時難求,此時大多選擇集中火力,專攻新冠病毒研究。
“上海光源”就在疫情下特別開通“新型冠狀病毒研究專項課題”綠色通道,助力科學家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蛋白質結構。
上海光源 微博@上海國資發布 圖
在歐洲方面,澎湃新聞了解到,位于德國的電子加速同步中心(DESY)有三名員工被確診新冠。光源裝置目前已經關停,不久后可能會針對新冠病毒相關研究部分開放。位于法國的歐洲同步輻射光源(ESRF)也應政府要求暫停運行,但隨時可應新冠病毒研究的需求重啟。
中東首個同步輻射光源SESEAM于3年前建成,如今應約旦政府要求全部關停。
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多個同步輻射光源仍在繼續工作,但現階段優先滿足病毒研究的需求。
對于病毒醫學領域之外的科學家而言,國際尖端光源的選擇所剩不多。位于日本兵庫縣的大型同步輻射光源SPring-8就是其一。
地下實驗室:風雨不動
對于基礎物理實驗裝置而言,決定運行或關停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設備的自動化程度,一是本地的疫情現狀。
致力于中微子和暗物質探測的實驗室往往深藏在地下或者山中,所受影響較小。
深藏地下2000米的加拿大SNO實驗室目前就仍在收集數據,據《自然》網站報道,遠程操作是該實驗室一貫的風格,只有極少數科研人員需現場工作。不過,從地面通向地下實驗室的電梯因空間狹窄,仍存在健康隱患。
江門中微子地下實驗室效果圖 新華網 圖
同樣是地下空間、同樣探測中微子和暗物質,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在陰云密布的意大利仍能保持現有實驗進行,只是中止了升級建設。
在日本神岡,超級神岡中微子探測器未受明顯影響,2月剛剛閃亮登場的日本神岡引力波探測器也在正常調試過程中。
位于廣東的江門中微子地下實驗室建設項目已經復工。中國科學家估計,工期會被疫情拖慢3個月,但仍能趕上在2022年開工。
那些暫停的項目
另一些著名科學項目則選擇暫避疫情鋒芒。
意大利比薩附近的“處女座”引力波探測器(Virgo)原本將現場工作人員縮減到最小規模,僅有10余人,希望能繼續捕捉黑洞等大型天體并合制造的“時空漣漪”。但隨著進入意大利的交通受限,徹底關停成了唯一的選擇。
Virgo的美國同行激光引力波干涉天文臺(LIGO)同日宣布關閉實驗。它們在這個節骨眼上關停實屬無奈。只需再堅持1個月,兩大天文臺就能完成當期的數據收集目標,進入大型升級改造階段,直到2022年以翻倍的精度重新亮相。
如今,一切成了未知數。
激光引力波干涉天文臺(LIGO) 騰訊太空 圖
所幸的是,據《自然》網站報道,在過去的一年間,LIGO和Virgo畢竟合作收集到了海量數據,其中包括56個候選的引力波事件。分析這些現有的數據就需要數月時間——如果科學家們能繼續使用超算中心的話。
要知道,超算中心如今也把重心撲向了新冠研究戰場。
世界最大的激光核聚變設備“國家點火裝置”(NIF)位于美國加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近日宣布暫停實驗。
歐洲核子中心的王牌、世界最大的粒子對撞機LHC自2018年年底就開始長期“閉關”,進行升級改造,原計劃于2021年重啟工作。受疫情影響,改造工程被迫中斷。
南極科研站可能是目前地球上最安全的實驗室。這一批駐站科學家抵達南極的時候,新冠疫情尚未暴發。他們會在極寒之地一直待到南半球的下一個夏天。
轉載請注明出處。